Search

全台各地的搶救發掘如火如荼的進行著,考古家為了不與社會"發展"衝突,到處盡“社會”責任,同時,又要傷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全台各地的搶救發掘如火如荼的進行著,考古家為了不與社會"發展"衝突,到處盡“社會”責任,同時,又要傷腦筋如何“典藏”這些被請離的“資產”,更別提那些依靠考古發掘所產生如吉光片羽般的故事,不知在這社會中如何安身。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,人、土地、歷史與未來?本週,江芝華老師以組織丸山遺址考古營隊的經驗,分享在地居民的肯定、參與及討論,如何影響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印象。過程中,有居民回憶起過去村里自釀醬油的打黑石聲音,從而製作出當年打黑豆用的工具。當不同聲音可以被尊重、被訴說時,他們就有可能共存,並開啟更多有待共同討論的未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芭樂人類學創始於2009年11月,以台灣青壯人類學家為主的共筆部落格 ,七十多位輪值寫手多任教於大學及學術機構,從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、文化況味、社會張力、與世界百態。 芭樂每週一固定上架,此外不定期推出番外篇與 iGuava專題。
「芭樂人類學」粉絲頁
View all posts